法律硕士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文萃集 人气:1.84W

论文提纲是撰写者在下笔之前必须准备的工作。那么,毕业论文提纲的写作有哪些要点呢?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法律硕士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供大家阅读查看。

法律硕士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法律硕士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摘要 3-6

Abstract 6-9

导论 14-2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4-15

二、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15-19

三、本文结构和研究创新 19-22

第一章 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22-41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理论基础 22-34

一、不动产登记概念 22-24

二、物权变动与公示公信原则 24-30

三、物权行为理论评析 30-32

四、不动产登记的制度价值 32-34

第二节 制度变迁理论 34-41

一、制度的涵义 34-36

二、制度的功能 36-37

三、制度变迁及其理论模型 37-41

第二章 新中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历史渊源 41-64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 41-49

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启蒙 42-45

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初建 45-46

三、现代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 46-4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的吸收 49-59

一、登记的价值目标是为了贯彻土地政策的实施 50-51

二、土地登记是基础登记 51-59

第三节 前苏联法学模式的影响 59-64

一、民法学影响 60-62

二、法律思想和法学教育的影响 62-64

第三章 1949-1978:不动产登记制度发展的僵滞 64-90

第一节 1949-1953:重新确权登记 64-74

一、不动产登记立法上的传承 64-67

二、农村土地改革,重新确权登记 67-71

三、城市房地产总登记 71-74

第二节 1953-1978:不动产登记停滞 74-81

一、农村土地集体化,登记阙如 74-76

二、城市住房非商品化,登记虚无 76-79

三、城市土地国有化,土地行政划拨 79-81

第三节 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原因分析 81-90

一、宪政秩序的改变 81-84

二、“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论 84-86

三、“旧法”废除与民法学的转型 86-90

第四章 1978-2014: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理性回归与市场化发展 90-137

第一节 1978-1992:行政管理为价值目标的不动产登记 90-103

一、不动产登记法的重构 91-98

二、房屋登记——保护私人产权,落实私房政策 98-101

三、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 101-103

第二节 1992-2007: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市场化趋势 103-114

一、不动产登记渐趋规范化、法制化 104-108

二、不动产物权登记种类的市场化趋向——抵押登记 108-110

三、不动产登记机关不统一的困境与突破 110-112

四、不动产登记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前行 112-114

第三节 2007-2014: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114-125

一、适应市场需求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构建——《物权法》 115-119

二、积极推进农村不动产登记制度建设,实现城乡统一发展 119-123

三、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登记局的设立 123-125

第四节 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原因分析 125-137

一、改革是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的根源 125-129

二、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129-131

三、制度非均衡是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的动因 131-137

第五章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目标模式选择 137-164

第一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立法例模式 137-140

一、物权形式主义 138

二、意思主义 138-139

三、债权形式主义 139

四、我国《物权法》对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139-140

第二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现状 140-147

一、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141-143

二、登记发展不平衡 143-144

三、不动产登记簿与不动产权属证书呈多样性 144-146

四、不动产登记程序各异 146

五、登记效力不明确 146-147

第三节 统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 147-164

一、统一不动产登记机构 147-151

二、统一不动产登记范围 151-155

三、统一不动产登记程序 155-158

四、统一不动产登记簿 158-164

结语 164-166

参考文献 166-174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74-175

后记 175-178

 相关阅读:毕业论文提纲写作要点

一、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首先,要明确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其次,是理清思路。思路是人订]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的内在依据。动笔之前,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第三,立定格局。所谓“格局”,就是全文的间架、大纲、轮廓。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几部分,各有哪些层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个大致的设想。第四,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将各种事实、数据、引文等找来放在手头,以免到用时再去寻找,打断思路。第五,安排好写作时间、地点。写作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比较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二、一气呵成,不重“小节”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三、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苏拭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没之妙,旁人不可企及。但他总结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行于所当行”,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不惜笔墨。如一篇文章的有关背景,一段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种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如果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就应该在文章中讲清楚,交代明白,不能任意苟简,而使文意受到损害,以致出现不周密、不翔实的缺陷。

“止于所不能不止”,就是说,不该写的,一字也不可多写,要“惜墨如金”。如果情之所至,任意挥洒,不加节制,也不肯割爱,势必造成枝蔓横生,冗长拖沓,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