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

文萃集 人气:2.7W
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
摘要:朱光潜先生一生著述等身,而他最看重的一种是《诗论》。《诗论》也是百年新诗史上最具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该书在王国维的基础上为从诗话到诗学的转变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在体例上还有不够统一的地方,本文主要从该书的第十三章《陶渊明》与全书的关系来揭示这个,从而证明其未完成性。
关键词:《诗论》;《陶渊明》;体例;未完成性
一、《诗论》的写作与版本
《诗论》到底写于何时?朱光潜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在《诗论》抗战版序中,作者说:“写成了《文艺心》之后,我就想对于平素用功较多的一种——诗——作一个的检讨。在欧洲时就草成了纲要。”[1](p4)在1980年所写的《作者自传》中,作者说在英法留学的八年中,“一直是我心中主题的《诗论》,也写出了初稿。”[2](p5)前者说他在欧时这里他只是草成了纲要,后者则说是初稿。朱光潜是一九三三年秋回国的,朱自清在一九三三年十月三日的日记中说“朱孟实已到平”,五天后二朱就见了面。但是朱自清读《诗论》的时间远在朱光潜回国之前。1933年1月13日的朱自清日记有“阅孟实《诗学》,甚佳”的记载,翌日又有“读《诗学》毕,大佳,大佳”的赞语。[3](p185)这说明早在朱光潜回国前,他的《诗论》已在国内至少是朋友的圈子里出现,只不过当时不叫《诗论》,而是叫《诗学》。徐中舒用《诗论》初稿向胡适介绍朱光潜时朱光潜本人尚未回国。这些情况说明《诗论》在作者留欧时即已初具规模,而不只是纲要,否则朱光潜不会用此书作为资历的证件,朱自清也不会有“大佳”的称道。
那么《诗论》的初稿成于何时呢?《朱光潜全集》第三卷说明认为《诗论》于1931年前后写成初稿,这近似一种推测;王攸欣在《朱光潜著述年表》中说朱光潜1932年开始写作《诗论》提纲及初稿,1933年完成。[4](p265)王攸欣说朱光潜1932年开始写《诗论》也是一种推测,因为作者说过他是在《文艺心理学》完成之后才写《诗论》的,《文艺心理学》初版于1936年,作者说他“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的序还是一九三二年在伦敦写成的”[2](P197)。因此,王攸欣把1932年作为朱光潜开始写作《诗论》的时间;蒯大申所做的《朱光潜学术年表》也说是1933年上半年写出《诗论》初稿,[5](p284)而朱自清在1933年1月13日就读到了该稿,可见该书至少在1933年初即已大致成型。他们两个都把初稿完成的时间定在1933年,是因为这年秋天朱光潜回国了,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把朱光潜回国的时间定为初稿完成的时间,事实上《诗论》在1943年出版前都可以称为初稿,这里所说的初稿完成时间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回国任教后,在北大和武大讲授的过程中,朱光潜对它不断修改,朱光潜说:“我每次演讲,都把原稿大加修改一番。”后来,陈通伯等人要出一套文艺丛书,朱光潜这才拿出来把它发表了,这就是《诗论》的第一版即“抗战版”,1943年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除序外,全书共十章:第一章《诗的起源》,第二章《诗与谐隐》,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和意象》,第四章《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第五章《诗与散文》,第六章《诗与乐——节奏》,第七章《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第八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上):论声》,第九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第十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附录《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1948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了《诗论》的“增订版”,除增订版序外,增收了第十一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第十二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第十三章《陶渊明》三章。
1984年7月,《诗论》的第三版“三联版”又增补了《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附在第三章后)和《替诗的音律辩护》(附在第十二章后),并添了一篇后记。
TAG标签:角度看 体例 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