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萃集>实用范文>征文>

助学筑梦铸人征文「推荐」

文萃集 人气:1.58W

把最真挚的感情融进笔尖下的文字让更多的人倾听到你们的心声得到感动、鼓励。以下是本站为你们整理的助学筑梦铸人征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助学筑梦铸人征文「推荐」

助学筑梦铸人征文【一】

我来自祖国的一个西南小镇,在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长大。母亲长年身体抱恙,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许多有心人的帮助下,我长年在外求学。然而家庭与出生并未限制我对知识的渴望。十岁的时候,我在屏幕前见证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飞上太空,自那时起,我就对辛勤工作而又敢于创造的万千航天人充满敬仰与向往,梦想着终有一天能成为一名踏实的科研工作者!

如愿来到北航后,我一直努力追求学术科研上的有所想、有所为。在学海畅游中,我喜欢自己的思维不受限于老师和书本,尤其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科技实践结合起来,彼此促进,学以致用,甚至往往实践早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在自己看来,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现实需求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源泉。那些自己思考问题到凌晨自习室空无一人的日子让人无比怀念,而那些曾经自己在实践操作中无法理解的问题,能够经后期的系统理论学习豁然开朗的感觉更是让人无比愉悦。

求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虽是一名自动化学子,但我在科研过程中,需要用到通讯知识就去学习通讯的相关理论,需要用到发动机知识就去翻阅能源动力的相关书籍,需要用到机械知识就去学习机械工程的相关课程,用需求引领学习,用追求指导学习,用积累沉淀学习。当习惯了深夜自习室锁门后,同一群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走出教学楼时你会发现,自己只是那群上进的学子中再平凡不过的一员。

来自自动化学院的我尤为喜爱机械与电子,三年来共参与并完成机器人项目7个,却经历了一个从零基础的新生到机器人小达人的艰苦成长过程。从最初的智能小车到平衡机器人,从仿生机器鱼到对弈机器人,从机器保姆到弹跳机器人,奋斗过的每个项目投入的精力少则数月、多则一年,背后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辛酸故事。大学期间我几乎所有的个人时间都花在了科研上,习惯了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的'生活,无数个深夜独自从实验室走回宿舍,知道北京凌晨四点天就微微明亮,校园凌晨两点还有人在跑步,湖边清晨六点就有人在背书,绿园早上五点就有同学在背英语单词。身边总有优秀的人是那么的努力,没有任何人的成绩背后缺少汗水。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北航最具特色的冯如杯科技竞赛中,我的首个一等奖项目《球形自平衡机器人》,就是在沙河校区五号实验楼利用有限的资源设备调试出来的;另一个冯如杯一等奖《可弹射智能车》,其中自行设计的弹射样机因试验充满危险性和未知性,导师亲自开车送我们到郊区寻找开阔场地做试验。曾感受过看着室友放暑假回家,而后过完暑假归校和留守的我一起开学的落寞,但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假期苦守实验室的付出,自己设计的《风力摆控制系统》一举夺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

回想一路前行过程中所历经的风雨,团队带给了自己非常强大的支持和力量,而我也有责任影响着身边的同学朋友一起去参与科技活动。本科期间,我曾与31人合作科技项目,和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碰撞思维,让他们和我一样体验到学有所用的满足和科技创新的魅力。在电赛中我既作为参赛队员去争取优秀成绩,也担任整个集体的一个技术培训者,让大团队和自己一同进步。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科技氛围与创新环境,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校园传递更多的科技正能量。我曾在大二时设计电路,去义务培训应届新生入门科技实践,并将其发展成传统保留至今,让过百名15级新生一入学就可以在学长的辅助下,做出自己大学的第一个科技实物作品,引导其迈上科技创新道路。时至今日我也常来沙河指导低年级同学科技项目、培训新生实践常识。我曾去幼儿园、中学科普航空航天知识,用自己的实验和讲说唤起了孩子们对天空和北航的向往。

个人第一次在大学接触科技活动是参加自动化学院首届驭远杯机器人大赛,后来我成为了第二届比赛的技术指导,前不久我以组织者的身份筹办了第三届驭远机器人足球联赛,带领沙河的同学将比赛的规模办大、水平提高,在我和团队的努力下,大一大二共有5个院系32支队伍共150余名同学参与!我在大赛过程中培训大家从零基础起步做机器人,锻炼了过百名同学的科技动手能力,并期待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涌现出更大的创造力。我坚信,科技创新与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道路上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两个人,而是一大批敢做敢拼、敢想敢为的青年学子!

回首大学生活,良好的本科生实践平台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工程能力结合了起来;担任四年大班长,也曾在党校任总干事助理并兼任科技辅导员,踏实的社会工作让我学会服务他人;我曾带队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既去过山西广灵国家贫困县调研感受社会发展中落后的一面,也到过科研院所及军工企业触摸科技与国防的现实结合,亦曾在各类公益活动中思考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通过在历练过程中的不断思考,懵懂的航空航天梦想沉淀成了对社会发展需求的理性认识,让我坚定了做一名踏实科研工作者的选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定将响应国家航空航天的战略需求,在科研漫途徐徐前行,有所作为!

助学筑梦铸人征文【二】

“别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回首这几年,为了家庭,为了梦想,为了责任,风雨中的自己何尝不是选择了一往无前。

历经挫折,立志担当

16岁那年,父亲因意外事故离开了人世。突发的噩耗,打碎了一个家庭,更是打碎了一颗少年的心。无尽的苦痛、无望的未来,似乎彻底击垮了那个曾经“龙腾虎跃”的孩子。黑暗中的我,彷徨迷茫,对生活倍感绝望,无心学业,浑浑噩噩。就当快要崩溃之时,母亲的“背影”映入眼帘,虽不同于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却又何其相似。

我明白,母亲的悲伤绝不亚于我。但,痛苦,痛哭?生活留给她的是一个空荡荡的家和一个刚出生的女儿。爸爸走了,她就得用她娇弱的身躯来支撑起整个家庭。我如今似乎都能看见,母亲挑着担子,担子的一头是农具,担子的另一头却是几个月不到的女儿。不到90斤的她,脊梁早已被重担压弯。

那个背影,似电流,瞬间击穿了我身体的每一寸神经;那一刻,似醍醐灌顶,我清醒万分。她唯一的儿子此时此刻能做的难道除了悲伤,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独自一人挑起整个家庭?愧疚、自责,我也开始思索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开始懂得“责任”,一个男生应该担负的家庭责任。

在那之后无数个不眠夜里,我暗自发誓,一定要成为最优秀、最有用的人,一定要以最主动的姿态,最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至少,不能让母亲再受一点苦,受一点累。

逆风飞翔,自强不息

难忘母亲脊梁被压弯的背影,于是,18岁的我决心独立——不再向她要一分钱。

为着这份决心,为着这份执着,高三毕业后的每个寒暑假,刚回县城,我每次都来不及回家放行李,就开始了兼职生活。在兼职闯荡中,那些在人情世故上游刃有余公司元老,总是对我冷嘲热讽、克扣打压,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量与剥削之后微薄的报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我一次又一次想放弃。可每每想到母亲的背影,我就告诫自己要坚强,要坚持到最后。

春节是每个家庭最喜庆的日子,可是对我、至少对于我家却不是。因为一些原因,春节母亲和妹妹都不会在家。但“家”在那里,爸爸还长眠在那里,所以春节我必须要回去,哪怕形影相吊,哪怕形单影只。除夕夜,当家家户户一起欢乐守岁时,陪伴我的却只有无尽的黑暗、冷清、孤独。常常在这时候,我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泪水。悄悄抹泪之后,我还得强撑起笑容向母亲、爷爷奶奶还有其他亲戚朋友送上新年祝福——因为,我不能让真正关心我的人担心。

学习刻苦,表现优异

为了让自己更全面地发展,在学生工作、科技制作等方面,我投入很多时间,为了保证课内学习的时间,我每天在图书馆、自习室自习到管理员催我离开。室友常说“你一早就离开宿舍,第二天才回来”,问我累不累。累!这样密集的生活安排,又怎能不累,我也想休息,可是我停得下来么?

天道酬勤,我的平均成绩连续两年位列大班第一,连续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校“优秀生”称号等,这既是对我的肯定,更是莫大的鞭策。

投身实践,情系社会

我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帮助,我也常告诉自己,只要有机会,就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回报社会。我给自己的18岁生日礼物是人生中第一张献血证。

大学里,我先后承担过大班学习委员、科技实践委员、学生会权益部部长、沙河校区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兼财务部部长等职务。从做事懵懵懂懂,到把握全局、谨慎入微,期间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坎坷。但因为梦想、因为责任,因为不服输,我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学习积累经验和改变。学会思考问题开拓创新,学会与人交往谦逊踏实。

知行并重,全面发展

为了让自己更加坚韧,我让自己“喜欢”上长跑:我曾先后参加过马拉松长跑比赛,让自己在无尽的坚持中,体会一步一步走到最后,中途绝不放弃的感觉;我喜欢让自己在身体做着机械运动的时候,大脑能不断思索未来。

我也积极参加了学院、学校、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各种科技创新比赛,最后取得市级、校级、院级奖各一项的成绩。但一个从科技大白逐渐走进科技动手制作大门的过程,不知由多少痛苦凝练而成。有时候,千呼万唤也出不来的程序让人几近绝望;有时候,搭建许久的硬件结构突然崩溃也曾让我歇斯底里;而更多的时候,新的方法会让处在知识底层、知识断层的你望而却步。不过,我很幸运,在实验室遇到了两三位跟我一样执着的伙伴,记不清多少次凌晨一点、两点一起回宿舍的场景;记不清多少次因项目没进度而暴走时同伴的安慰和支持;记不清多少次想放弃时,同伴苦苦挣扎的背影让自己又重新投入其间。

肩挑责任,逐梦未来。那些丰富精彩的学习生活经历足以见证我乐观开朗的心态、自信的人生态度。“直面挫折、笑看生活”,“决不气馁、勇往直前”,我相信,成长中的我终将真正挑起我的“责任”——回报家庭,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TAG标签:征文 助学 筑梦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