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沃土

文萃集 人气:1.6W

1、注重质疑能力——使学生敢创新

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沃土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提不出问题,说明他根本没有深入进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使学生能深入进去,提出问题,就要激活学生的灵活性。这需要我们先建立一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和谐的双向关系中,使学生能积极深入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持疑和善于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怀疑经典和权威,敢于从自我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敢于对传统说法质疑,补充甚至否定,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性,使他们不再陷于教师指挥捧画成的怪圈子中。这样,学生的灵活性就被激活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创造力发挥到高峰”。

只有依靠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重,感受到独特性、创新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发散思维——使学生创新

如果说敢于质疑是创新的开始,那么发散思维则是实现创新途径。发散性思维,也就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它打破了传统单向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以多面、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发散思维,促成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 那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和需要,这种本能和需要是创新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三是注重语文课向生活开放,“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的内容要尽可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创新乐趣。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另外,我们还应创造机会,为生活服务,与课外接轨,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引来“活水”,使课堂生动有趣,而且可以端正创新的方向,使创新的内容具有实用性。

3、激发灵感源泉,使学生爱创新

当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时,如何去抓住稍纵即逝的解题契机,顺利解决问题呢?这就需要激活学生的灵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灵感是脑的机能,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它是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在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大脑神经系统记忆痕迹的巧妙融合时产生的突发性飞跃和敏锐的顿悟。

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基础;同样,学生文化知识,也需要坚实的基础。不仅是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某些知识暂时与当前的学习、考试无关,但它却为灵感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灵感的来临,实际上是平时深入思考的一种突破和飞跃,是一种长时间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的顿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特定的能够产生灵感的条件,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是道理。

此外,情感体验也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重要途径,我们用满腔热血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充分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教师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乐趣,创造的愉悦。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悟性、炅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培养迂腐的书呆子。教师要以崭新的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激活课堂内外的活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让语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块创新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