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书推荐《遇见未知的自己》

文萃集 人气:3W

你觉得未知的你是什么样的?下面心理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心理书推荐《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本书采用了小说的形式,阐述的却是心灵修为的内容。因为是小说,所以通俗易懂,不过也为之牺牲略去了部分更为关键的原理性细节。不过总体来说,这还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读物。

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从童年期起,我们就一点点失去了与真我的连接,因此很难感到真正的、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爱、喜悦、和平——这三件事物,是人类一切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且,人们往往容易将快乐与喜悦相混淆:快乐取决于外在条件,一旦令你快乐的情境不复存在,快乐也会随之消失。例如,如果你没有中500万乐透奖,你就不会快乐;在你中500万乐透奖以后一年过去,情境也在发生改变,你的快乐也会逐步消失。而喜悦不取决于外在条件,是从内心深处产生的。

为什么要去追求真我呢?

作者认为,我们的意识仅占据1%,而99%的部分是潜意识。因此,潜意识基本上主宰了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我们自己。即,我们很难感知与控制自我,而是真我始终在主宰着我们的命运。真我其实也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实相”: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震动,观察者(我们)又会影响被观察者(外在的世界),因而我们的潜意识,创造了我们所遇的世界。当你对某一类的人或是他们的行为,待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所谓投射,作者解释道,「什么是投射呢?比方说,我从小就被教导我应该是一个聪明的人,我也自认为我很聪明,所以我压抑、否认了自己不聪明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不聪明的人的时候,他提醒了我内在不想面对的部分,所以我特别讨厌不聪明的人,对他们没有耐心。」

我们有的时候,可以幸运地感知到我们的潜意识。例如,梦就是意识通往潜意识的一个桥梁。我们在梦中所见、所遇、所感、所作为,其实是潜意识的作用。

接近真我,需要突破4层界限。

第一层是身体。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关注自己的身体,很有可能会其很大的阻碍作用。其中之一是“胜肽”的可怕魔力。当我们在身体层面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分泌出相对应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就属于胜肽。它会随血液流动并为细胞上的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就会对某种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和需求。因此,如果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层次上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并且固定的关系。例如,如果爱生气的人很久没有生气,他的细胞就会让其有生理的需求去发脾气,如同一种瘾头一样。

突破身体的限制,需要我们去关注身体。运动是个很好的`方式,无论是怎样的运动,健走、跑步、游泳、瑜伽甚至是静坐,只要能够让你关注到自己的呼吸,关注到身体的运动动作本身,就是很好的将身体与真我相连接的方式。

第二层是情绪。

我们很容易回避、压抑自己的情绪,这个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和训诫有关。长辈为了省事,总会通过抑制或者转移的方式,让孩子会避开负面情绪,因此长大之后的承认也学会了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例如各种瘾头、工作狂等。有些人每天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就是不愿意去面对自己。

突破情绪的限制,需要臣服——臣服于事实,那些已经发生的事实。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不再和老天或者他人所决定的事实相抗争;承认是已经发生的事;接纳客观的当下。作者认为,「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第三层是思想。

我们往往忽略去观察自己的思想,因而一股脑地不加选择地信任、顺服于自己的思想。特别是负面思想,会是一种背景音乐般的存在,在意识层面反复播放;而被我们所忽略了其真实性。有些思想,是我们一直铸就因而忘却了实相的——比如,「自己的价值是自己给的,不能把这个权力拱手让给他人。」许多人在发生了事情的时候,总会批判自我、虐待自我,因为他们试图在这些事情上寻找与证明自我的价值。在潜意识层面,他们充满「无价值」感,老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然而,自己并不是这些事情;自己的价值是自己给的;而不是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突破思想,正是需要自己去检视自己的想法。

第四层是身份认同。

很多人认为工作、家庭、社会地位、财富等就等同于自己;这就屏蔽了真我。例如,老人提醒若菱,「我不是我的婚姻,我的真我不会因为别人的眼光、我婚姻的状态而有所改变。」